心脏骤停发生时,只要身边有人会急救,会使用公共场所配置的“救命傻瓜机”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简称),就算不是专业医务人员,也能救人一命。
2017年以来,深圳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在各类公共场所安装配置“救命神器”AED,并逐步构建科学有效急救培训体系,提升公众急救能力。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急救培训,再加上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的AED,越来越多的市民敢于出手急救,敢于用AED救人。截至目前,深圳市民已用公众场所配置的AED成功挽救56人。
为进一步推动基地建设与规范管理,市急救中心申报了2021年第一批深圳市地方标准并通过立项,目前《公众急救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南》项目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深圳市地方标准的制定,规定了公众急救培训基地的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适用于指导深圳市辖区内承担急救知识普及和初级救护员认证课程的公众急救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为了让市民更放心地出手急救,深圳通过立法保障市民急救,于2018年10月1日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给予施救者最切实的法律保障。2021年修订的《民法典》第184条也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与此同时,持续开展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普及培训,让更多市民免费学急救知识。今年,市急救中心联合各急救培训基地共开展初级救护员培训447场次,完成28422人次培训。至此,我市市民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有了专业培训+AED加持,目前,深圳公众场所配置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已助力成功挽救56人。这56个人,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仅7岁。这个数据意味着,不仅是56个生命得到了挽救,而是56个家庭得到了拯救。
触手可及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公众的急救理念——敢于出手急救,敢于使用AED救人。近年来,市急救中心针对院前医护人员、普通公众等不同受众,定制深圳特色急救课程。在院前医护人员培训方面,深圳市急救中心持续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急诊急救专科能力培训,有效提高危急重症病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科学有效急救培训体系,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事情,更是延伸到每一位市民身边,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
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负责人王雪梅介绍,面向公众的急救培训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目前,市急救中心自主开发了六个不同层级的急救培训课程,初步完成公众急救培训课程体系搭建。目前的急救培训课程有:急救知识普及讲座课程、青少年急救培训课程、CPR+AED课程、初级救护员证书课程(初级救护员线上课程)、高级救护员证书课程和主讲导师、辅训师课程。培训内容丰富多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培训效果,提高公众培训满意度。
2021年,市急救中心在国内暂无体系化、技能演练为主的青少年急救课程情况下,率先发布深圳市青少年急救课程。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小学阶段一(7~9岁)、小学阶段二(10~12岁)、初中阶段(13~15岁)三个系列,主要聚焦深圳市青少年在家庭、学校、道路上这“三大生活场所”中,可能遇到的失去意识、异物卡喉、触电、一氧化碳中毒、跌落及碰撞、大出血、中暑、烫伤、溺水这“九大危急场景”所需要作出的应急处理,旨在全面提高深圳青少年的自救互救能力和社会责任常识。
为满足市民学习急救的迫切需求,自今年4月起,市急救中心推出线上初级救护员视频教学课程,方便市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
截至今年11月30日,线上视频教学模块累计播放量超过51万次,对传播、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起到了良好效果,培训效果及社会效益也在一次次成功救治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挽救的不是一条命,而是一个家庭,大家都能学会急救技能,万一哪一天碰上了,千万不要迟疑,要敢伸出援手。”参加急救培训后的市民表示。市急救中心急救导师郑永辉表示,随着急救意识深入人心,不少市民主动报名上急救公益课。“我们每一期放出急救公益课程时,很快就会被抢光,很多网友呼吁加课。”郑永辉说。
2022年12月16日,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顺利交付,升级配套了120智慧医疗急救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该新大楼打造了急救科普体验馆,建立标准化模拟培训中心,市民可以借助AI学习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周强表示,未来,深圳将建成统一指挥、集中管理、高效运行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急救中心,满足深圳市民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
截至发稿时,今年招标采购的300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已到货,市急救中心正安排人员按照申请顺序陆续在全市各类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进行安装,与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套的急救培训项目也将持续开展,携手社会各界在深圳一起织起生命急救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