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心源性猝死成了新闻热搜的“常客”,但大多数时候这些新闻都以遗憾收尾。
常常会有人在评论中惋惜地表示:假如有AED,或许能救回来。
那AED是什么?
AED全称自动体外除颤器,是设计给普通人在公共场所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生命的急救利器。
AED内置分析程序,可自动检测心跳骤停者的心率。如果是可除颤心律,AED会自动充电并实施电击,终止致死性心律,心脏有机会恢复正常跳动。(注:全自动AED是自动电击,半自动AED则需要手动按下电击按钮。)
据统计,我国能抢救过来的心源性猝死患者不足1%,公共场所配备AED数量太少、百姓对AED的认识太少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今年过年期间某大厂25岁审核人员加班后猝死;去年11月河南一高三学生在跑操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死因就是心脏停搏。
如果当时现场有AED,这些事情的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美国研究数据显示,在四千名心源性猝死患者中,使用徒手心肺复苏救活的仅有9%;但在心肺复苏的同时接受AED除颤的,有高达38%的患者活了下来。
这意味着,运用AED抢救,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能够成功抢救。
心源性猝死需要及时救援,四分钟内救活几率较大,超过四分钟救活的概率渺茫。所以对于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运用AED急救,成功概率就能提升7%~10%,一分钟内进行急救,成功概率能达到90%。
其实近几年,各个城市已经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开始配备AED。以深圳为例,截止至2021年12月27日统计,深圳已配备总计14158台AED。同时随着AED配置的越来越多,使用AED救治成功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2021年11月27日,深圳地铁5号线一24岁乘客突然从座位上晕倒,地铁工作人员上前查看后发现杨先生已无呼吸心跳,随即进行心肺复苏。在停靠大学城站后,立即取来AED为乘客进行除颤。
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再次使用AED进行除颤,时隔15分钟后,乘客恢复心跳,脱离生命危险。
2021年12月29日,深圳地铁7号线一名男乘客突然晕倒在安检口处,地铁值班人员发现后第一时间进行施救,运用AED对晕倒乘客进行除颤,在进行两次除颤后,该乘客恢复意识,随后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AED是迄今为止公认的院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曾表示:“在公共场所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让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视和广泛配置使用,让公众敢用、会用、善用AED,将极大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所以如果在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身边有一台可以使用的AED,效果肯定会不相同,我们也能因此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目前,我们国家的部分城市已经在公共场所逐步配备AED,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看到AED像消防器具一样随处可见。